【寧德時評】閩東地標“金字招牌”是這樣鍛造的
林信祿
2008年,“古田銀耳”地理標志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后,品牌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5%以上。2019年,“古田銀耳”年產量達36萬噸以上,占全國銀耳總產量的90%以上,占世界銀耳總產量的90%,年產值18.4億元。一朵菌花帶富一個曾經的貧困縣。
地理標志農產品是農產品進軍市場的“金字招牌”。目前,寧德市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馳名商標8件,居全國設區市前列。全市79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,涉及39個農產品品類,40多家地理標志明商標協會,產品基本覆蓋全市水產、茶葉、食用菌等重點農業領域,惠及人口近300萬,占全市總人口89%。
從事地理標志商標產品生產、加工、銷售的農戶人均年收入達1.4萬余元,全市農民收入53%來自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,地理標志商標產業已成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。閩東這一“金字招牌”震爍全球,在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上,寧德市人民政府作為唯一地方政府受邀參加大會發言。
如今,精準培育、精準謀劃、精準指導,以政府為引導、市場為主導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保護技術體系、人才體系、工作體系在寧德初步形成。政府和職能部門按照“調研一個、培育一個、成熟一個、申報一個、成功一個”的梯隊原則,科學謀劃確定合理的地理標志商標培育、注冊梯次結構的五年規劃,提高地理標志商標規劃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。尤其是對貧困村在商標注冊、品牌培育上予以精準幫扶,實施一對一的精準指導,建立“商標注冊建議書”“商標策略提示書”“商標法律告知書”以及商標培育指導站和商標聯絡員制度,有針對性地開展創牌前期輔導。
各級政府還把培育地理標志商標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,探索運用地理標志商標助推精準扶貧,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。各地配齊配強地標協會班子,財政資金向龍頭地標企業集中,優先安排龍頭地標企業發展用地,有效促進了龍頭地標企業做強做優做大,進而帶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,形成了茶葉、水產、食用菌、藥材等八大龍頭地標企業。
同時,通過地理標志商標免費許可給貧困村符合條件的企業使用,開展地理標志商標協會與貧困村結對子幫扶,帶動貧困村相應產業發展,如“福鼎白茶”與赤溪村、“天山綠茶”與猴盾村、“壽寧高山茶”與下黨鄉等案例已然成了國內外爭先效仿的典型。
地理標志農產品無疑是推動質量興農戰略的風向標。寧德市政府積極推動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“兩品一標”(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)建設,并取得了豐碩成果。只要您稍加觀察,就會發現農貿市場、超市貨架,諸多蔬果、蛋奶都打上了“地標產品”“綠色”“有機”等標識。一大批生產有記錄、流向可追蹤、信息可查詢、質量可追溯的優質農產品正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、個性化的消費需求,極大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。
“金字招牌”變現真金白銀,任重道遠。放眼閩東及至全國,一些地方農產品或多或少存在“皇帝女兒也愁嫁”問題,優質賣不了優價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“優先發展農業農村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”,為具有“寧德模式”的地標助推鄉村振興之路舉旗定向。只要上下齊心,擦亮“金字招牌”,加快推進品牌強農,進一步挖掘和提升優質農產品的價值,一定能真正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從而更快更好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。
責任編輯:劉寧芬